从讨论Blue Economy到成为“先锋”,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
蓝色先锋
蓝色先锋计划(Blue Pioneer Program,简称BPP)是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银泰基金会,在美国大卫和露西尔•派克德基金会的支持下捐资设立的海洋保护创业计划,面向全国所有热衷于解决海洋问题的有志青年,致力于为中国的蓝色经济培养懂管理、讲创新且具有高度商业敏感度和资源调配能力的青年领袖。
蓝色先锋于今年开展了第一期项目,继5月在深圳开展海洋保护实践课程后,又筛选出15名学员于7月底赴美国加州蒙特雷市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蓝色先锋创业加速器游学课程。
智渔向“蓝色先锋”推荐的7位优秀志愿者也成功入选,荣获全额资助的游学机会。
“蓝色先锋”们夜宿蒙特雷湾水族馆
从第一天早上讨论如何定义“Blue Economy”,到花两周时间学习如何成为“先锋”,除了过程中有趣的故事、赏鲸带来的震撼、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海獭的惊艳、在水族馆看到夜光中不知疲倦的鱼群时的感动,蓝色先锋的学员们更在Workshop中、在与投资家、社会创业家、海洋领域的学者以及渔民们的跨界交流中,被劝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待海洋经济,不局限于渔业,也不只是从科研角度,而是学习如何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注中国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大家都表示收获颇多、感触颇丰~
那么,来看一波我们的实习生凌子同学参加完“蓝色先锋”后的感受吧!
陈书凌
美国缅因大学海洋政策专业在读硕士
2016年2月加入智渔实习生团队,主要参与海外宣传和可持续渔业外籍文献收集整理翻译等工作,她对可持续供应链和渔业的热情坚定了她透过国际视野为国内可持续渔业奉献力量的决心
这注定是一次走心的分享,好几个失眠的晚上,终于迎来一个顿悟的瞬间!
今天在智渔Webinar和小伙伴们分享完游学经历,我觉得意犹未尽,不写点啥记录下来,以后一定要遗憾的。
我说参加完BPP最大的感受是——我的青春回来了,这大概一点儿不夸张!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 Samuel Ullman
在缅因读了一年的我,感觉老了,很老了,不敢冒险,只敢打安全牌。读了一学年的政策,我真的很累很迷茫,我跟导师说,我要接地气,天天上课讨论的big names我觉得很空洞。来来回回,导师给我找了个做斑马鱼实验的项目,我想生物我总归不会fail的,毕竟是读了四年的人。
在参加BPP的前两个月,我每天进出实验室,试剂仪器和斑马鱼胚胎陪伴我度过那些迷惘的时刻。虽然心里踏实,但我知道,我心里其实并没有passion,我一直觉得我的学习和工作里缺少一个东西,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回头看,选择做实验和读双学位(海洋政策/海洋生物),是我就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个项目本身的一些bug所做出的妥协。
参加BPP的那些天,我看到了很多让我惊喜震撼的东西。
比如观鲸
比如夜宿蒙特雷湾水族馆
但这些震撼是短暂的,(可能不准的)性格测试告诉我,我是一个introverted + reserved的人,也就是说,我特别需要从自己内心获取能量。记得一起参加这次项目的荷兰小哥Kimon说过一句话,“现在很多机会是给外向的人准备的,世界不会等内向的人准备好”,我有很多想反驳的,但争辩无力,还是化作行动比较实在。
在BPP开始前的两个多月,我几乎每天都在搜集资料、整理idea,我们四个的小团体(同为智渔实习生的陈婷、房璐、庞雨萌和我,在2016年毕业时成立了一个叫“金砖四国”的组合,因为我们四个虽然在不同国家深造,却都想要为国内可持续渔业事业奉献力量,这一年我们在澳洲、日本和美国,经常跨时区交流)也定期会交流汇总,我以为我们都已经规划得很好了,并且内定我们是一组了……
一年前和今天的“金砖四国”
但在BPP的workshop上,我们四个的想法却出现了分歧,当陈婷和庞雨萌想做偏marketing和traceability而我和房璐坚持做database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极其拒绝的。但是看到她们那么积极,即使没有导师也要坚持做下去的冲劲,我放弃了“挣扎”,后来她们和前文说的Kimon组了队。
分组讨论
回头看,这次“分裂”其实挺好的,所以说magic happens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吧。我们两组表现都很好,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都说Kimon和邹超是我们这次遇到的两个惊喜,你俩就回去偷着乐吧哈哈~)。
这次在蒙特雷两周的短暂项目,是在导师的帮助下不断推进的,想在两周内快速获取吸引风险投资所需的技能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无力感在听完风险投资家的分享后到达了顶点。我意识到我们团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expertise,and it is ok!团队就在于每个人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邹超做经济分析思路很清晰而且愿意钻研,我和房璐则发挥了我们专业性上的优势。
我们小组最终的presentation
BPP的分享嘉宾们好几位都提到她们创业期间遇到过的困难,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她们的态度——去试错探索,成功挺好,失败不过就是排除掉一种可能性而已。
“蓝色先锋”课程主讲人Monica做分享
从那回来后,我将近一周都没睡好觉,虽然回到实验室我在好好做实验,回到办公室我在努力做研究,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我脑子里一直有句Yuwei 老师说的话:You only need to know enough to be dangerous。在蒙特雷似梦似幻的过电感一直在困扰我,直到回来后的第五天我随研究团队出去采访渔民和水产品公司。
我记得我当时在捕捞船上,突然一瞬间放空,心里冒出一句话:“我靠,就是这种感觉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想骂人(可以吗),很庆幸自己终于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了,想大哭又想大笑,真是人生如戏,随时加戏……
这是种什么感觉呢?是与人交流的感觉,是不断feedback的感觉,是不去独自揣摩而是勇敢试错的感觉,是和大家一起采访、参观时大笑的感觉,是和渔民、老师拥抱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在论文里,不在课堂里,很可惜也不在我所经历的academia里。这种感觉不会通过更多的学历(上课+考试+研究+写文章)得到,现在说起来轻松,但我不会忘记那几个睡不着觉的夜晚。
我导师听我说完,跟我说,确实,你在和人交流时才是你shine的时候。在“蓝色先锋”过完电,我想说,我回来了!
—— END ——
本文图片由蓝色先锋学员提供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作者 | 陈书凌
编辑 | 卢书怡
排版 | 马婷婷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